溫老師備課party

04再談「10週的注音符號教學,應該要怎麼教?」

04再談「10週的注音符號教學,應該要怎麼教?」溫美玉老師分享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247170855413829/permalink/356988934432020/

誠如許多一年級老師的觀察, 剛入學的新生注音符號使用的能力落差極大,有些已經會寫、會拼甚至要寫長長的句子也難不倒他,對照一些從未接觸過的孩子,兩者簡直是天差地別,因此,許多家長入學就會發現,自己的小孩怎麼跟別人差那麼多?

兩種家長當然也會產生兩種期待,已經熟鍊或正在熟練的孩子家長,其實蠻擔心這10週的課程太過制式無趣,但另一群家長則會憂慮,老師到底會不會從頭開始教學?

首先要澄清的是,早學或晚學注音符號,其優勢與效應並不如想像中的大或永恆,後來的語文能力好不好,跟早或晚學會注音符號並沒有太大相關。唯一會讓語文程度變好的是閱讀、寫作,持續不斷的閱讀、寫作。

因為「母語」效應漸散甚至消失,比起早年「中文」真的是要到學校學習,注音符號的學習已經快速許多,因為「我手寫我口」,從出生耳邊聽到或說的幾乎都是中文,因此,我們的教學方式不能像早期一般,必須重新思考,如何「創造雙贏」,讓天平兩端的孩子都能得到最佳的學習效果。

一、 教材多元選擇

● 出版社僵化的思維—為了要配合注音符號順序的學習(誰規定一定要先學ㄅ再學ㄆ的?莫名奇妙!)編出可笑又沒有任何文學內涵的課文,那幾句話要教一週?學生不痛苦死老師也要投降了!

● 為了改善這樣上述情形,老師必須從會本找補充素材,裡頭滿滿的創意與文學內涵,加上精采絕倫的圖畫,學生不僅從中學注音符號的動機強上千萬倍,趁機也誘發了創作能量。

● 每天的課程也是重要的注音符號學習教材。數學課讀題目、生活課講解教材、日常生活的點滴,都是孩子運用注音符號表達的最佳管道。

二、 教學與課後練習

●多了上述教材的補充,加上近年來注音符號教學活潑化,發展出的教具或材料精巧實用,拼音、寫字的學習系統的確讓效果提升不少。

● 教學當然要做評量與練習,如何活化與深化,考驗老師的智慧與素材運用的能力。教科書、注音符號練習本、習作,都是基本練習,必須按著步驟一步一步來,慢跟細緻是必要的認知與態度,特別是尚未學過的孩子,老師要盡量私下給予更多協助。此時,已經學會的孩子就可以做其他高層次的工作,例如,閱讀。

● 溫老師特別在意「注音符號」使用。於是從補充教材延伸寫作的概念,也順勢推出。許多人不解,如果都未學過注音符號,孩子如何勝任此項功課?。(可參考溫老師先前案例)

我常比喻學注音符號就像訓練一支籃球隊,每天跑操場練體能當然是重要的,可是你絕不會天天只做這件事,你會讓他們開始學習運球、上籃甚至比賽,雖然,比賽的規則或狀況並不如真正的球隊來的精采,可是,不因為他技術不好就不能上場切磋學習,一來是為了調劑練習方式,二來是每位隊員最大的夢想就是上場一展身手,那樣的夢想會驅使他想將更多細部枯燥的基本動作完備、完美,所以只要他想畫,畫了圖之後想用注音符號告訴別人他再畫什麼?就有了想學習想學會的動力。

● 注音符號的學習一定要猶如灑下鋪天蓋地的大網子,方能收其成效,不過,這樣的思維若只是用傳統的拼命寫符號、測驗卷、考試,忽略了學習的樂趣、動機與高層次概念(創作),就會適得其反,引發學生反感與恐慌。

三、 老師與家長應該具備的正確觀念

● 許多孩子對注音符號已經熟悉並且會運用,大人忘了這些學會的孩子的學習歷程,一樣是經過好長時間的焠鍊,絕非一朝一夕,一蹴可幾,因此,如果你的孩子尚未學會,那是時間還不夠長久,練習的機會還太少,就好像你去學游泳,2週有可能學會捷泳(又稱自由式)嗎?

千萬別急別慌,「浸泡」個10週之後,孩子自然而然就會跟上腳步。比較需要注意的反而是,這10週只學到注音符號嗎?或者,已經厭惡學習?那就得不償失啦!

※底下一則是溫老師班的家長回應(一己社團):

分享同樣是小一新生的德國小朋友如何學習ABC?如同我們學ㄅㄆㄇ他們也是小一入學後才開始學讀寫ABC,我們用10週對吧?各位知道他們用多久學26個字母?

整整兩學期!到6月份才教到S-而已還沒教完,有家長急嗎?德國人以作事一板一眼有原則出名的....雖然26個字母都還沒教完,但是老師已開始'試著"讓學生寫作了(這點與溫老師相同 ),

並且大量閱讀與繪畫創作.我想說的是,字母(注音)的學習只是輔助往後的書寫閱讀,並不直接影響所謂的學習!